肉体爱情or精神爱情?
2022-06-13 来源:年轻人的婚恋意愿越来越低,是他们不再相信爱情了?
在一项针对“年轻人如何描述爱情”的调查里,排名靠前的全部是积极正面的词:陪伴(80.4%)、信任(76.8%)、成长(73.7%),以及责任(72.4%)、亲密(64.1%)快乐(63.9%)等。
说明人们仍然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。恋爱也好,婚姻也罢,并不排斥,但都期待能以爱情为基础。
为结婚而结婚的年代渐行渐远,越来越多的人把爱情排在了极重要的位置。
那么,爱情究竟是什么呢?是房车钱、门当户对、三观契合、肉体与杏欲的吸引……吗?
{爱情的实质}
人类繁衍发展千年,总结出不少爱情理论,大致都由这两类延展开去:精神世界的纯爱、肉体结合的纯yu。
相互对立,又相互统一。
古希腊学者提出“柏拉图式爱情”,提倡精神世界交流的纯爱爱情。
真正的爱情,不应与肉体yu望相关联,那样就玷污了爱情的神圣与纯洁。双方在精神上的依恋、关怀、理解,才是男男女女们应该追求的爱。
这种“唯精神论”的观点,否认了精神同肉体、意识同物质的联系,把爱情推向一种神圣却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境地。
“你就想睡我,是不是不爱我”之类的观念,与“柏拉图式爱情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到了“文艺复兴”时期,饱受禁锢的人们提出了针锋相对的“唯杏欲论”爱情观。
当时人们认为爱情是杏欲的本能,产生爱情的唯一根源是产生了杏欲,爱情就是为了满足杏欲而已。
这个观点,一下把爱情从虚的精神世界拉到肉yu横流的现实。大家尽情的释放天性,追逐动物本能,人类所独有的美好感情,被“逐出”爱情的范畴。
“想睡你就是爱你”、“不走肾怎么走心”之类的言论,就是从此观念衍生而来。
尽管这些是当时的大学者提出的爱情观,但我们无法选择以上一种观点站队。
我们所期待的爱情,是“既要”、“又要”、“还要”,是复杂的,而“唯精神论”与“唯杏欲论”的二选一,都只是爱情的一个侧面。
爱情既有自然属性,也有社会属性。前者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,即杏爱;后者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,如陪伴、包容、理解、责任等,即情爱。
所以,科学的爱情观,我们可以理解为:一对男女,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,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仰慕,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、稳定的、专一的感情。
如此一来,爱情的特征,也呼之欲出了。
{爱情的特征}
互爱性
单向奔赴,当然不是爱情,光感动自己可不行。“你爱我,我爱你”才是甜蜜蜜的美好爱情。
真正的爱情,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。
男女双方互相爱慕,平等相待,恋爱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,这样才能发展为爱情。
在爱情的天秤上,双方地位上完全平等,没有依附或占有,更不是同情或怜悯,与一己私欲无关。
专一性
爱情与友情不同,具有排他性。
双方在感情及肉体上,都要忠诚专一,爱情所包含的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只能存在于恋人之间。有第三者介入的关系,就不能算真正的爱情。
不过“吃醋”可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哦,我们与他人建立除爱情之外的其他联系都是可以的,工作联系、友谊、互帮互助等等。
还需要注意的是,爱情的专一性绝不是传统道德中的“从一而终”。开始被吸引,后来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的理想爱人,不必被“从一而终”束缚住,大胆、明确地提出分手吧!
无私性
爱情虽然是无私的,但人们仍能从中感到美好。
爱人能从彼此的付出中,获得自我满足。这是一种主动给予的欢乐,是爱意的表达方式,也是爱情的证明。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导儿子:“要记住,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、前途承担责任……爱,首先意味着奉献,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伴侣,为他(她)创造幸福。”
在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中,双方将各自的情感、利益合二为一,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结。
持久性
“不在乎天长地久,只愿曾经拥有”属于“爱过”,看似潇洒的背后,是难以把握住爱情的无奈。
真正的爱情,是坚信并去实践“海枯石烂”。
不管在一起多久,还是是结婚生育了,爱情都不应消失。真正的爱情,不是只存活于象牙塔,面对柴米油盐、激情散去的现实,它会涅槃重生,变得愈发稳固。
为什么说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”?因为许多人婚后大变,不懂得珍惜眼前人,一味的索取和伤害对方。
如果能将婚前互爱的状态持久保持下去,婚姻关系会让爱情更上一层楼。
持久性还体现在,时光荏苒,我们仍能够看到对方的闪光点,在平凡的日子里,双方依旧能带给对方新的感受。
爱情的这份持久性,才能保证爱情中,二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都能持久。
了解了爱情的本质,我们就能知道,精神世界与肉体之yu缺一不可,杏爱与情爱相统一,带来完整的爱情,使得双方从爱情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明晰了爱情的特征,我们就能明白,爱情是一种责任、奉献,而不是索取和占有。爱情很难吗?无非就是在迎合本性与克制本性中获得平衡,互相搀扶着一直走下去~